1580 1580 112638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因此,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对话,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学生没有或者很少主动提出问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几乎成为课堂互动的全部,即使是在一些主动追求“对话场景”的数学公开课,其内容、方式也大都是由教师框定的,课堂的高度“集权”,使学生无法获取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大多是从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出发去传“说”给学生(现在比较普遍使用“一问一答的对话”情景也只是为了巩固和记忆)。

    要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交流,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交流,让各种交流方式有效地运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呢?

.提供合适的问题和呈现方式,提高交流活动的参与度

数学教学活动,用什么来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选择合适的问题是数学交流交流的起点。课堂提问时教师引起课堂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引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大问题,还是一道习题中的小问题,教师都需要精心设计和选择。

数学交流时经常要依托一定的素材进行,素材选择、素材呈现的实际等都会影响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如教学体积和容积一节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容积指的是物体内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教师拿出两个杯子(外观明显有大小之分),学生就谁的容积更大一些展开研讨。多数学生认为说左边的容积大,右边的容积小,个别学生认为说不好,我得试试。于是这个学生把大家认为的杯子装满水,再倒入的杯子中,结果反而杯子装不下,杯子有剩余。猜猜是什么原因呢?全体学生意识到:大杯子杯壁厚,小杯子杯壁薄。通过这个交流,借助实物演示,学生很清楚地理解了容积的含义,这样的交流是深刻的。合理的交流形式也是提高交流参与度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恰当运用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由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交流的参与度,避免教师——学生的单相交流。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接纳与表达,提高交流活动的深度

1.学会倾听与接纳

只有倾听,才有交流。有效的倾听,能吸取众家之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比如,首先要养成认真听别人的发言,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你听明白他的想法吗?”“对于他的想法你有什么建议?”“你听得真仔细!”……,促使学生自觉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的思维。尤其当别人和自己有不同想法时,能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哪怕他的想法是错误的。其次是教师要知道学生倾听的方法,提高学生倾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耐心把话听完整,听懂意思,再细心区分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学会理解和接受他人正确的观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或不足之处,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发言。教师还要适时指导学生倾听时需要关注的地方,可以随着思考的深入进行补充或质疑。如我的想法和你的不同,我的想法是……”

2.善于表达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语言的简明、抽象、形式多样,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如图形语言——直观、形象,有利于问题的具体化和解释内在的联系;符号语言——简洁,规范,有利于推理和计算;文字语言——通俗、易懂,有利于数学问题含义的叙述。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数学语言形式来进行数学表达,并实现不同语言形式的沟通与转换。

3.主动、深入思考

数学交流不等于热闹,不等于说话。缺乏深入思考的数学交流只能是学生之间浅显的说话。因此,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思考是可以借助操作、画图等多种方法。其次是学生交流前要有一定的准备,有足够的勇气向小组或全班展示自己的观点。如教师教学方向与位置,在认识东、南、西、北之后,认识其它四个方向。教师让学生利用以前制作的方向板思考几个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上。思考与交流有了工具的辅助,学生交流中有话可说,也容易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

.适时适度的启发引导,提高交流活动的效度

在数学交流过程中,为了促使交流更有效,需要教师适时介入启发引导,发挥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1.启发引导

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引导,有的信息需要加强,有的信息需要淡化。交流中可能出现思维的障碍,教师都应该给予疏导、点拨,引导学生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偏离目标的想法巧妙地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当出现不同的观点时,教师引导学生辨析讨论,甚至引发学生的争论,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追问

在交流过程中,合理的追问是提高数学交流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地捕捉有关信息进行追问。但要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和本节课的重难点,追问要问在关键处,追问的难度要适宜,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如教学比例尺一节,学生初步观察感受地图上的比例尺,进而教师跟进问:为什么要规定一定的比例尺?”“比例尺是什么形式的?等问题,将交流引向深入。

课堂中,交流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内容也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交流的角色也不只是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生……当然,真正有效的课堂交流还有待于实践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