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 1580 112638
引活水 绿课堂 激情趣

引活水   绿课堂   激情趣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活力

常州市武进区周家巷小学       杨建玉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勾画了阅读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即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是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小学生都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情挥洒。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肯定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或无意、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面对学生反馈的这么多信息,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调控好课堂,既要有效率,又要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中扎根。新课程下我尝试着让课堂充满学生参与和智慧的声音,把舞台还给学生,让课堂再次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猜想—引趣揭题

    在课堂上,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教案的实施。我谨记教学活动不是教案的复制品,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促进者和实施者。宁愿上没有把握的课也不要让教材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我在揭题时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测,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尽快地引入课文情境,让他们产生一读为快的急切心情。因为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各有不同,又各有所求,读起来就分外投入,表现欲望也明显增强。如教学《花瓣飘香》时,老师带上一束月季,让学生猜一猜尽情观赏后问这与今天的语文课有什么关系,然后再板书课题,因为这束鲜花让学生充满好奇,让教室芳香四溢,到最后,通过小小花瓣为我们寄托一份感情,或实现一个愿望。整堂课因别具一格的而揭题成为课堂的亮点。

二、感悟—情境朗读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途径。周玉任教授曾经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这明确告诉我们在时间、空间上要保证学生的参与。语文课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或创设好情境,想办法让学生愿读、乐读、善读,留一点品味和遐想的空间,并以此代替生硬地概括,这并不是不负责任,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比如教学《长江之歌》一课,我在朗读时给他们配上了《话说长江》的音乐。当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流淌出来时,同学们的读书声也变得柔和了,生动了,在读书声中,荷花也变得更美了,音乐让学生们产生了兴趣、更快更好地进入了课文情境,情感得以激发,读出来的声音、语调自然是有所不同了,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朗读自然流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投入地感动一次。只要孩子需要,以尊重他们为前提,甚至可以临时改变教案,展现学生的独特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是个性的、独特的、收获多多的。适时抓住学生的读书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读书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悟到的也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被发现,被提升。

三、期待—拓展想象

    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取向。学生在期待中投入,在期待中品味,在阅读中升华,全部充满无限的向往和激情,努力地读,专心地思,由阅读期待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动力。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再以对和错作简单的评价,语文课有其独特的艺术性,怎一个是非可以了断的,也许对错背后的闪光思维就此迸发。我把评判权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评价,轻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争论也在所难免,即使暂时的打乱一下课堂秩序又何妨?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或者对某些观点有不同看法,这说明他们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有了初步的创新意识,产生了创新的冲动,教师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创新有取之不尽的源泉,让创新插上飞翔的翅膀。

例如教学《广玉兰》时,我通过课件播放广玉兰实景,可以让学生在图、文、声、情的交替情景中,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在发展学生多方位、多层次的思维中发展创新的能力。我边放课件边让学生观看广玉兰的各种形态,同学们看得认真,想得也更丰富了。在教学“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时”,我让学生想象你最喜欢做哪种形态的广玉兰,再把自己当作是那种姿态的广玉兰,向大家作个自我介绍。这种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觉,情绪也会因此变得高涨起来,学生说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口头表达能力也加强,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自然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作进一步的体验。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百次的创造意念。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营造一种民主的气氛,还愁学生没有创造力吗?这不也是情景造英雄吗?

四、创意—变换人称

语言的诗化,让句子具有了鲜明的节奏,铿锵的音韵,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境,切合文本主旨。这样的格式给了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此时的诵读可视可感可触,且层次丰富,气氛浓郁,将文中流动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在学生心中涌动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教学《孔子游春》我轻轻地一“变”,“水”变“你”,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学生被拉到了泗水河旁,换了角色,摇身变成了“孔子”,一下子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那“有德行、有志向、有情义、善施教化”的水, 随即变成了“母亲”“老师”“良师益友”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立体、丰盈。此时,学生与文本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与孔子达成了心灵上的沟通,不是在朗读,而是用心真切地与“水”对话,“真君子”似的水也悄悄流进了学生的心田。情动而辞发,人称一变,情感直抒胸臆,对水的赞美之情,变得如此真挚,给朗读带来了另一番情趣。这一创意给语文课堂也带来新的清泉。

山还是那山,境不是那境。变,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策略,是一种艺术。它需要我们潜下心来,用独特的视角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不能拘泥于教材,“戴着镣铐跳舞”。让我们运用智慧,“变”出一番朗读的新天地,“变”出一个琅琅书声盈耳的语文世界。

 五、延伸—深化结尾

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人。所以教学不应死搬教材教案,而应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适时抓住学生讨论学习的热点,让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因时间的限制而停止,给课堂留下短暂的空白,给学生一个延伸思维的机会。不“扎口”未必是坏事,解放思想,让学生主动填补课尾的空白,学生或朗读,或归纳,或思理,或查找相关信息,或改写续写等,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即将结束时这样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把他写下来,而且在最后加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你自己的名言或左右铭了。写完后,我请学生大声朗读,并嘱咐学生把它贴在自己的房间时时提醒自己,还鼓励大家平时有什么感想及时写下来。这种教学观念是课尾不急于给课堂画上句号,把学习的热情引申到课外,可以导学导行,让学生的课间活动多了一份探索的欲望,培养其综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诉我们: “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目中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课标也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诚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舞台的途径还有许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潜能,多元化地驾驭课堂,让课堂重新成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成长的摇篮,而且学得轻松自在、大胆自信。语文教学应该追求诗情画意和多元化的境界。愿我们能够摆脱应试教育和陈旧观念的重重束缚,顺应学生的天性,构建绿色的环境,拓展课堂的空间,让语文课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活力。这才真是古人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