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 1580 112638
提高师资培训实效 加速教师专业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深入推进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更是关系到学生、学校乃至教育事业全局的发展大事。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创新思路,努力寻找多样化的、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师资培训途径,以有效促进教师又快又好的发展。
  虽然各校在师资培训方面都在与时俱进地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创设条件和创新机制,并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效。然而,当前学校在师资培训方面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凸显出许多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资培训的实效性,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与质量,其显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训目标过分强调教师对新课程知识的学习
  新课程师资培训目标的构成应包括态度、情感与知识等。然而,目前师资培训却存在着一种片面的功利性思想。相当一部分培训活动只是简单地视教师为“接受器”,只向他们灌输新课程的各类知识,而忽视了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态度与情感目标。有关调查表明,了解和比较了解新课程的教师较多,而对实施新课程很有热情的教师却很少,甚至有少数的教师表示反感。我们知道,当人的知识完全丧失了积极的态度和情感的动力时,其效用也就基本丧失了。因此,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与情感培养也应成为师资培训的重点目标,而且应成为重中之重的内容。
  (二)培训内容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和理念灌输
  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内容在具体的选择和组织中,主要表现为四种不同的取向。1.技能训练取向。2.理念灌输取向。3.人格完美取向。4.实践性智慧取向。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新课程师资培训存在过分强调技能训练和理念灌输的问题,而关于教师的人格素养和实践性智慧的内容所占比重极小。笔者认为,新课程师资培训仅着眼于技能训练,只能使教师走向“教育技术人员”、“教书匠”等尴尬的角色,使师资培训的意义简单地等同于技能的传递;仅着眼于理念灌输只能使新课程培训流于肤浅的层面。实际上,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执著和热情等人格特征,需要植根于教育实践中的智慧。因此,人格完美取向和实践性智慧取向也应成为新课程师资培训内容选择和组织不可或缺的取向。
  (三)培训方法过分强调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培训方式
  目前新课程师资培训主要采用理论学习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理论学习的方式在总的培训方式中竟占到80%以上的份额。我们知道,理论是实践的理性沉淀以及抽象图景,虽然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理论学习是必要的,但过分强调会使教师在接受培训时,容易脱离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一方面,被动地接受培训,易于导致教师的主体性失落。另一方面,理论学习又往往易于忽视教师缄默化的课程思想。缄默化的“课程思想”并非直接受某种课程理论的启示,而更多是源于教师的教育日常生活经验、同事的教育经验交流和教师本人的自我反思。因此,新课程师资培训必须重视从教育教学经验出发的培训方法。
  从师资培训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笔者认为应立足校本,重视校本系列化的培训模式,凸显其针对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凭借其易于开展的优势将新课程师资培训植根于校本培训之中。
  1.重视教师的行动研究。目前新课程师资培训特别是校外培训模式在内容上主要体现为技术层面与理念层面,而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行动研究重视不够。基于对目前培训状况的反思,校本培训应关注教师的行动研究,通过行动研究促使教师尽快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开发者,引领他们不断成长,帮助他们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操作性强的教育行为。
  2.重视学校教科室的职能。目前校本培训往往由学校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教授和政府机关的领导发出邀请,请他们授课,聆听他们的专题报告,当然其中也不乏参与式授课,但由这些教授、研究人员临时拼凑而成的培训,缺乏对学校实际和教师的深入了解,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设计。而学校教研室立足于校本,着眼于课堂,其职能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讨课程实施的问题,它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教科室通过组织教师说课、讲课、观课、评课等方式来相互研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自我反思能力也往往在研讨中成长起来。
  3.积极营造新课程改革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有抵触情绪,这种情绪的蔓延很容易削弱广大教师课程改革的热情,导致培训成果付诸东流。学校不能对这类现象漠然视之,应通过培训积极营造新课程改革的校园文化氛围,清理不良文化,树立以新课程改革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并能坚定持续参与课改的意志。
  多年来,我校立足新课程改革的形势,立足本校的实际,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本着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与原则,在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注重把学校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主阵地,紧紧围绕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教育科研能力培训、新课程改革和青年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有效开展多渠道、多平台、多元化的校本培训工作为主要抓手,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重建,初步构建了理念引领与行为跟进有机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 强化师德,着力建设一支师德师风过硬的教师队伍
  学校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不定期的政治学习制度,以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形式,引导广大教工更新观念,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鼓干劲,强士气,树榜样,立典范。学校把师德师表形象与各类评优评先等奖励表彰挂钩,实行师德修养一票否决制。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把学习作为每周行政办公会的必修课,学先进办学理念、学先进管理经验、学时代先锋楷模,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政策文件、书刊报纸及相关文章,使提高理论修养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鼓励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各自岗位上争当表率、树立典型。
  (二)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凭借外力打造优秀团队与个体
  学校从2002年起,充分利用本校的地域优势和优质资源(本市的教研室、教科所、教师培训中心和电教馆都在同一大院内),着力引领与培训教研组、备课组与教师个体,通过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市教研室还专门签订了一项长期的合作协议,目的在于促进常州市同济中学和常州市教育教研室的共同发展,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改革经验,促进基础教育的深入发展。作为学校,借助于教研室这个专家群聚的优质资源,从课题研究、教研组建设、备课组的规范乃至精细备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型的研究和作业的精心设计,顺应当前“减负增效”的新形势,努力打造强势的学习团队与专业发展意识超强的教师个体,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 潜心研究,注重激励,不断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学校始终把创建学习型单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学习促队伍建设,以学习促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积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每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给自己充电,发动教师主动地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组织教师研究如何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课程改革实验,改进工作方式与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激励教师积极探索校本教研和开发校本课程的新路子,切实推进办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四) 聚焦课堂,夯实阵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并把它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课堂相互观摩、学习的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同时组织高级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研究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召集教师观摩典型课例,进行课堂的微格分析,并通过参与互动式活动进行评课、讨论、研究并完善教学设计,开展二次上课与再评课活动。定期举行“聚焦课堂”系列活动,该活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提供切实开展校本教研的契机,而且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教研组内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五) 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
  学校坚持“科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宗旨,以校为本,积极倡导教研教改之风。为了鼓励、保护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热情,学校把教学活动作为常态教研活动的内容,如通过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读后感和课堂教学设计评选、专业成长展示等活动,让教师在积极参与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成就、激发热情。广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或教育随笔,100余篇文章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学校也加强了教科研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加大了教科研工作的资金投入,完善了《同济中学教科研津贴奖励制度》。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学校首轮三年发展规划中的主课题《学校环境文化教育形成的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好评。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中的课题已积极申报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校园环境管理项目》和“德育工作室”领衔的生命教育课题正在有序推进。依托“减负增效”为背景的市级课题《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和《阳光体育羽毛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通过了教研室理论组的初审已正式立项,并在积极的实施之中。实施校本研究项目和深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研究型校园文化,加大了教科研服务教改实践的力度,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六) 加强交流,不断开拓教育教学新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为加强校际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学校的办学经验,更有力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注重创造条件组织教师赴省内外名校参观学习,听课座谈。我校与北环中学、勤业中学、新北区圩塘中学、武进区寨桥中学、盐城大丰西团中学等几所学校进行了友好交往,就课堂教学、校本培训、新课程改革和班级文化建设等情况双方教师进行了多次零距离的研讨。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地“请进来”。近几年来,我校陆续邀请了领导、专家、学者近五十人次来校讲学。
  学校非常重视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的培养,开拓国际教育交流的渠道。数名外语教师由学校派遣前往澳洲、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进行学习与培训,大大提高了语言能力与拓展了国际视野。
  (七) 项目引领,开展颇具特色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训练营活动
  随着学校的发展,新进青年教师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勇挑大梁,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业务骨干作用,是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应对这一全新的教育课题,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育品质,我校于2005年10月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将占全校在职教师75%的青年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青年教师彼此之间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分享青春,共赢未来。训练营成立四年多来,我校以项目为抓手,逐步完善了校本培训制度,自主、开放、互联、协同的校本培训氛围逐渐浓郁,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模式正在逐渐形成,具有规范、熏染、引领和激励功能的培训文化逐渐提升,为学校发展、青年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驱力。
  通过以上系列化的校本培训活动,学校师资队伍渐趋精良,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态势。目前,学校拥有“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全国和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多名常州市“华英文教基金奖”获得者;荣获“常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师数占到全校专职教师总数的30%;共有8名青年教师攻读教育硕士,5人已顺利完成学业,3人在读;市初中学科教学中心组成员和市名教师工作室成员各有4名……这支师德高尚、行风规范、教风优良、奋发向上的师资队伍,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学校实施优质教育、推动学校主动发展的生力军,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加显著的作用。(常州市同济中学 丁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