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0 1580 112638
梁保华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梁保华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是省委、省政府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刚才,周济部长、源潮书记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周济部长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江苏教育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江苏教育强省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源潮书记的讲话,深刻阐述了优先发展。率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对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认其贯彻落实。根据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的意见,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不失时机地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全国较早确立科教兴省战略,研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全省上下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一个提高、两个优化、三个增强一个提高:就是国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全省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比1995年增加2.1年。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接近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8%,苏南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9%,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均位居全国第一。两个优化:一是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近3年共撤并改造农村中小学1.2万所,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布点分散、规模偏小、效益不高的状况。通过资源整合,组建了一批综合性大学,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高校平均在校生数由1995年的3270人提高到去年的9580人。二是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结构比例趋向合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加快发展,去年全省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达160万人,初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三个增强:一是教育发展的实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去年全省地方教育总投入49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66.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31.2%。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建设7个高教园区,新增建筑面积800多万平来,拓展了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全省有2所高校进入国家“985工程11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国家重点学科达89个。二是教育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有效调动了县级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积极性;非义务教育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民办教育迅速发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教育开放程度明显提高。三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九五以来,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164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毕业生2918万人;近5年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506万人次,其中转移农村劳动力148万人次。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加快,近5年共鉴定科技成果290O项,研究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并逐步得到推广应用。

  经过九五以来的艰苦努力,我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有力支撑。这是全省上下团结奋斗、扎实工作的结果,也是教育战线全体同志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地方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很好落实,教育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需要不够适应,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差距仍然比较突出,教育结构不够合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些问题有的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的是发展中逐步显现出来的,还有一些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总体上看,我省教育发展的水平与两个率先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认其加以解决。

  当前,我省现代化建设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新时期新阶段,我省的发展既面临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也面临国内地区之间百府争流的竞争态势。我们要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这是落实科学发展现的必然要求。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二,这是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选择。两个率先是本世纪头二十年江苏发展的总目标、总定位。实现两个率先,首先要有教育发展的率先。只有办好一流的教育,才能发展一流的经济;只有加快实现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跨越,才能加快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对我省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三,这是增强我省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当今世界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已成为决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匮乏,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最大的优势是教育优势,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资源。只有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才能将教育的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后劲。第四,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很重要的是必须突出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协调、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同社会群体机会不均等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要任务。我们要通过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不断拓展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建设教育强省,关系全局、关系未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各地各部门务必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创新克难,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扎扎实实抓好教育强省建设的重点工作

  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重要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推动知识贡献、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重要使命,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扩大教育开放,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为加快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作出积极贡献。按照这个总体要求,我们确立建设教育强省的奋斗目标是:到2007年,全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10年,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O%,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建立教育发展新机制

  建设教育强省,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拓宽思路、创新机制。要坚决冲破妨碍教育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束缚教育发展的陈规旧制,坚决革除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弊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善于总结基层改革实践中的新鲜经验,注意保护好干部群众的创新热情。只要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都要鼓励探索、鼓励试验、鼓励创新。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充分激发推进教育发展的动力活力,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点要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推进办学体制多元化要有新突破。要正确处理好强化政府职能与引入市场机制的关系。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对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和多样的办学体制,切实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加快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积极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举办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教育机构。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和制度,以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规范的管理,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完善教育统筹协调机制要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宏观管理力度,有效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统筹协调教育发展的能力。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政府对本地义务教育事权、财权、人事权等统筹管理的责任,同时完善省市政府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发展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健全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规划、政策和资源的统筹,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促进职业教育办出规模、办出特色。建立健全省属本科高校以省为主,专科高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省辖市在高等教育统筹规划和管理中的作用,使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重视抓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三是构建现代教育体系要有新突破。要通过加快普及基础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国民教育资源和远程教育优势,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为人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特别是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鼓励学校向社会开放教育设施,同时引导社会资源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真正建立起学校和社会互相服务、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社会化教育体系。

  (二)坚持以满足群众教育需求为目标,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建设教育强省的重点任务。要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求,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和质量。一是抓好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这个重中之重。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普及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农村地区基础比较薄弱,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成果仍需做大量艰苦的工作。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苏北及经济薄弱地区要把解决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作为重点,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加快实施校校通工程,使每一所学校尽快完善基本办学条件;同时严格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确保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并合格毕业。苏南及经济发达地区要加快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同时,要加大苏南苏北义务教育对口支援。挂钩协作力度,促进区域教育、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二是抓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项紧迫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江苏在这方面应该有更高的发展目标、更快的前进步伐。各地要积极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建设一批规模较大、办学条件较好、教育质量较高的优质高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各地还要重视抓好幼儿教育,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三是抓好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这一薄弱环节。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是事关教育公平、事关社会和谐的大事,必须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及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实行两免一补,在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开展义务教育免费试点,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扩大公办学校接受外来民工子女的比例,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权利。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形势下,更加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举办职业教育。着力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在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上下功夫。要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并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要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调整优化专业和培训项目结构,加强特色专业建设,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二是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根据区域、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加快制定并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建设一批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三是在促进职业教育为就业再就业服务上下功夫。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同时,继续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帮助农民提高素质和就业、创业技能。

  (四)坚持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我省高等教育在经过一个时期的扩张式发展后,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按照建设教育强省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既要适当扩大规模,更要注重提高质量。重点从四个层面大力推进:一是大力推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特别是要结合高教园区建设,合理规划高校布局和办学规模,加快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新机制,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高校要按照科学定位。发挥优势、错位竞争、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建设和发展规划,增强自身优势、办出自身特色。二是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这是增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关键举措。要抓住国家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所高水平大学和一批特色大学,使之成为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逐步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同时,要注重创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大力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进一步抓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建设,抓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集中力量承接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健全高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四是大力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这方面,我们的视野要更开阔一点,工作的力度要更大一点。要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政府,民间的合作优势,大力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来我省合作办学。特别是要推动重点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强强合作、强项合作,在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不断提高我省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并全面落实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与制度,保证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重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认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证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五)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事关教育发展方向的根本问题。多年来,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成效还不够显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三项建设,力争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要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切实纠正重分数、轻育人的倾向。要进一步完善德育内容体系,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创新创业创优的精神,引导学生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进一步抓好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切实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必须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更多的体验空间和更广的实践空间,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是切实加强教育评价制度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教育评价制度不合理,不仅把高中教育、而且也把初中和小学教育导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必须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性、综合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特别是要结合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加快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开展。

  三、努力为教育强省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组织领导要得力。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加快教育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深入研究教育发展规律,正确把握教育发展趋势,科学筹划教育发展工作,解放思想、奋力开拓,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教育强省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求真务实、实抓实干,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狠抓关键措施,解决突出问题,扎扎实实为教育强省建设办实事、办好事。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发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形成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良好环境。

  政策措施要落实。这次提交会议讨论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教育强省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会后将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抓紧修改下发。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尽力把各项政策具体化,尽快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尽早让各项政策发挥作用。要特别重视抓好教育投入政策的落实,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这方面,我们要有全局的、长远的战略眼光,宁可在其他方面紧一些,也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保障。各级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省政府已经明确,各级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教育。各地要努力增加农村教育经费预算,确保教师工资、省出台的地方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尽快解决农村教职工医疗保险问题,逐步提高教师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学校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二是加大经费多元筹措力度。我省教育投入总量逐步增加,但教育经费短缺的状况依然存在,必须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以及动员社会捐助等手段,努力使教育投入有较快增长。要坚持改革投资体制与推进多元办学有机结合,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通过吸引民资、利用外资,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使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出资办学、捐资助学成为教育投入的重要来源,逐步形成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教育投入新格局。三是加大经费使用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完善财经制度,强化监督约束机制,管好用好教育资金,严禁挪用教育经费,不断提高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前要高度重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债务问题,各地在化解农村债务时要通盘考虑、优先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决不能因债务纠纷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高校在建设新校区过程中形成的债务,也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

  队伍建设要加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省的根本保证。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不断满足教育强省建设的需要。一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进一步完善灵活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继续深化学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二是要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当前,我省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地区农村教师流失较多,影响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努力做到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同时鼓励吸引教师和取得教师资格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三是要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良好的师德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尊敬的人。

  同志们,加快推进教育强省建设、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扎扎实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实现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